必威Betway东盟体育2018-2019学年本科
教学质量报告
二〇一九年十二月
目 录
2018-2019 学年,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目标,以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榆林大学为引领,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大力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必威Betway东盟体育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坐落在陕甘宁蒙晋接壤区国家重要能源化工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基地——陕西省榆林市,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管、文、理、农、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本科院校,是榆林市唯一省属本科院校。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西安师范学院绥德分院,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23年创立的绥德师范学校,1978年更名为陕西师范大学榆林专修科,80年代初期北迁至榆林西沙,1984年更名为榆林师范专科学校,1991年与榆林农林专科学校合并,整合为榆林高等专科学校,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定名必威Betway东盟体育。
学校2007年被确定为“陕西省能源化工人才培养基地”,2010年被全国绿化委授予“全国绿化先进单位”称号,2012年全面接受并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3年顺利通过陕西省文明校园的验收,2014年学校接受了陕西省教育厅本科教学巡视诊断。2015年学校被确定为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院校、陕西省首批能源化工人才培养基地、陕西省首批社科普及基地、陕西首批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试点院校,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2016年学校成为国家转型发展试点院校。2018年,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并在2019年开始招生,被陕西省确定为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单位,连续多年被榆林市政府授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显著成绩先进单位”。
2018年省教育厅、榆林市政府签订“共同推进必威Betway东盟体育升格榆林大学协议书”,必威Betway东盟体育新校区建设正式启动;百年名校“绥德师范学校”整体并入必威Betway东盟体育,学校初步形成本校区、新校区、绥德校区三校区协同发展的格局。学校将以此为契机,在继续做大做强做优能源化工等优势学科的同时,大力发展和强化师范教育,形成“两翼齐飞”的特色学科专业布局。面对新时代新挑战,学校将扎根榆林这片沃士,继续坚持立足榆林、面向陕西、辐射周边的办学定位,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大内涵建设力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和水平,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榆林大学而努力奋斗。
学校校训:励志笃学,惟实尚能。
发展目标定位:到2020年,将学校建成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办学类型定位:教学型本科高校。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办好研究生教育。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榆林,面向陕西,辐射周边。
学科专业定位:以工科为主,教师教育、生态农业和管理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并争取创办医学类本科专业。
人才培养目标:着力培养专业基础理论扎实,适应面宽,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应用型人才。
学院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逐步构建了以工科为主,工、管、文、理、农、法等多学科交叉与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
学院现有本科专业55个,其中13个为新办专业,当年学校招生的本科专业54个,停招的本科专业1个,涵盖工学、理学、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历史学、农学、艺术学10个学科门类。招生批次为提前批招生、第二批次招生A。专业设置及调整情况详见附表3,各学科专业占比情况详见表1。
表1 各学科专业布局
学科门类 |
经济学 |
法学 |
教育学 |
文学 |
历史学 |
理学 |
工学 |
农学 |
管理学 |
艺术学 |
总计 |
所含本科 专业数 |
2 |
3 |
4 |
6 |
1 |
6 |
16 |
5 |
7 |
5 |
55 |
比例(%) |
3.64 |
5.45 |
7.27 |
10.91 |
1.82 |
10.91 |
29.09 |
9.09 |
12.73 |
9.09 |
/ |
重点学科数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1 |
2018-2019学年,学校本科在校生12029人(含一年级3373人,二年级3137人,三年级2787人,四年级2732人)。截至2019年9月30日,学校本科在校生12877人,全日制在校生总规模为13346人,折合在校生13475.3人,本科生数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96.49%。近几年,学校本科生规模稳中有升,在校学生结构不断优化。各类在校生的人数情况详见表2(按时点统计)。
表2 各类学生人数一览表
项目 |
数量 |
普通本科生 |
12877 |
普通高职(专科)生 |
376 |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
35 |
留学生(非学历) |
38 |
夜大(业余)学生数 |
66 |
函授学生数 |
920 |
中职在校生数 |
58 |
全日制在校生数 |
13346 |
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数比例(%) |
96.49 |
2019年,学校计划招生本科生3904人,比2018年计划招生本科生多731人,实际录取考生3904人,实际报到3744人。实际录取率为100%,实际报到率为95.9%,招收本省学生3408人。学校面向全国21个省招生,其中理科招生省份21个,文科招生省份20个。河北、吉林、河南等 8 个省(自治区)的录取平均分高出批次最低控制线50分以上。体育教育、舞蹈学、会计学、小学教育专业第一志愿录取率较高,都是100%。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植物科学与技术、园林专业第一志愿录取率较低,分别是2.86%、5.71%、6.67%和13.75%。各省(市、自治区)生源情况详见表3,各专业第一志愿录取率详见表4。
表3 生源情况
省份 |
批次 |
录取数 |
批次最低控制线(分) |
当年录取平均分与批次最低控制线的差值(分) |
||||||
文科 |
理科 |
不分文理 |
文科 |
理科 |
不分文理 |
文科 |
理科 |
不分文理 |
||
河北省 |
第二批次招生A |
5 |
8 |
0 |
461 |
379 |
0 |
63.60 |
90.40 |
-- |
山西省 |
第二批次招生B |
4 |
11 |
0 |
481 |
432 |
0 |
16.10 |
-0.20 |
-- |
内蒙古自治区 |
第二批次招生A |
2 |
21 |
0 |
436 |
352 |
0 |
37.50 |
89.10 |
-- |
吉林省 |
第二批次招生A |
4 |
21 |
0 |
372 |
350 |
0 |
100.80 |
106.90000000 |
-- |
黑龙江省 |
第二批次招生A |
10 |
15 |
0 |
424 |
372 |
0 |
25.90 |
47 |
-- |
安徽省 |
第二批次招生A |
12 |
11 |
0 |
504 |
426 |
0 |
23.70 |
45.20 |
-- |
江西省 |
第二批次招生A |
6 |
13 |
0 |
502 |
449 |
0 |
26.50 |
36.10 |
-- |
山东省 |
第二批次招生A |
0 |
32 |
0 |
0 |
443 |
0 |
-- |
26.90 |
-- |
河南省 |
第二批次招生A |
13 |
21 |
0 |
447 |
385 |
0 |
62.30 |
71.50 |
-- |
湖北省 |
第二批次招生A |
10 |
15 |
0 |
445 |
388 |
0 |
55 |
61.90 |
-- |
湖南省 |
第二批次招生A |
2 |
16 |
0 |
523 |
448 |
0 |
2.50 |
6.60 |
-- |
广东省 |
第二批次招生A |
5 |
23 |
0 |
388 |
347 |
0 |
58 |
65.90 |
-- |
重庆市 |
第二批次招生A |
8 |
2 |
0 |
458 |
435 |
0 |
52.70 |
30.70 |
-- |
四川省 |
第二批次招生A |
8 |
14 |
0 |
472 |
459 |
0 |
42.30 |
45.70 |
-- |
贵州省 |
第二批次招生A |
4 |
4 |
0 |
453 |
369 |
0 |
37.30 |
41.60 |
-- |
云南省 |
第二批次招生A |
5 |
5 |
0 |
480 |
435 |
0 |
37.90 |
28.30 |
-- |
甘肃省 |
第二批次招生A |
4 |
12 |
0 |
400 |
366 |
0 |
97.80 |
82.10 |
-- |
青海省 |
第二批次招生A |
2 |
7 |
0 |
444 |
376 |
0 |
18.60 |
4.30 |
--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第二批次招生A |
3 |
15 |
0 |
455 |
381 |
0 |
65.90 |
49.60 |
--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第二批次招生A |
9 |
19 |
0 |
387 |
326 |
0 |
81.40 |
92.30 |
-- |
陕西省 |
第二批次招生A |
795 |
1468 |
240 |
400 |
363 |
293 |
94.70 |
82.80 |
9.70 |
表4 分专业第一志愿录取率
专业名称 |
第一志愿专业录取率(%) |
专业名称 |
第一志愿专业录取率(%) |
新闻学 |
62.50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97.50 |
体育教育 |
100.00 |
物理学 |
62.00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2.86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99.17 |
历史学 |
58.00 |
英语 |
25.83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40.00 |
生物科学 |
68.75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52.50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42.50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25.33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67.50 |
行政管理 |
37.50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55.00 |
舞蹈学 |
100.00 |
安全工程 |
17.50 |
旅游管理 |
74.00 |
工程管理 |
27.50 |
学前教育 |
46.25 |
市场营销 |
32.50 |
会计学 |
100.00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
51.43 |
汉语言文学 |
98.83 |
土木工程 |
81.18 |
法学 |
99.05 |
财务管理 |
92.94 |
思想政治教育 |
64.00 |
油气储运工程 |
62.50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98.94 |
化学 |
94.55 |
音乐学 |
98.85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50.00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15.00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88.42 |
视觉传达设计 |
97.50 |
翻译 |
37.14 |
环境设计 |
97.50 |
石油工程 |
41.25 |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
28.57 |
动物科学 |
20.00 |
社会工作 |
22.86 |
园林 |
13.75 |
商务英语 |
14.29 |
应用统计学 |
65.00 |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 |
5.71 |
物联网工程 |
96.00 |
秘书学 |
73.33 |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
15.00 |
美术学 |
96.67 |
金融工程 |
37.50 |
小学教育 |
100.00 |
植物科学与技术 |
6.67 |
学校招生总体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生源数量充足,分布东中西部各个省区;二是生源质量稳中有升。
学校加强本科生生源质量建设,对于促进本科教学工作,实现“一流应用型人才”的本科生教育战略定位具有重要意义。主要措施有:
1.优化招生计划投放结构。以学校教育事业总体发展为出发点,按照满足学科专业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在对教育教学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的基础上,科学制定招生计划,不断优化招生计划投放结构。
2.积极探索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统筹学校的办学资源,鼓励有条件的二级学院尝试推进大类招生。
3.提高招生宣传质量,增强宣传工作实效。学校作为地处西部地区的地方高校,在招生宣传时应当着重突出学校自身的办学优势和人才培养特色,并向学生展示榆林独特的地域文化。同时创新宣传方式,丰富宣传组织形式,完善激励考核机制,调动宣传工作积极性。
4.以招生对象为核心,打造优质生源基地。把历年录取考生较为集中的中学列入优质生源基地进行重点建设,另一方面根据学校历年录取分数线,确定目标分数段考生的分布高中,有选择有区别地进行优质生源基地的培育工作,逐步完成陕西省范围内优质生源市场的培育。
5.夯实开放办学新格局,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多元化。积极拓展学校“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国际合作”开放办学格局,不断深化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两个维度,对内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重大战略,与区域建立起紧密的发展命运共同体;对外强化国际化战略,以国际化办学提升学校竞争力和声誉。
6.丰富学生奖助体系,大力争取优质生源。不断创新对学生的激励措施,逐步丰富学生奖助体系内涵,把设立新生奖学金作为丰富学生奖助体系的新起点。
截至2019年9 月30日,全校教职工1134人,其中专任教师709人,外聘教师104人,折合教师总数为761人,外聘教师与专任教师人数之比为0.15:1,生师比为17.71。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59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8.32%;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344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48.52%;具有研究生学位(硕士和博士)的专任教师580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81.81%。全校709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129人,占队伍总数的18.19%。全校教师数量及结构详见附表1,分专业专任教师职称、学历结构详见附表2。
学校作为榆林市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充分发挥其人才洼地和人才载体的功能,先后制定了《必威Betway东盟体育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必威Betway东盟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必威Betway东盟体育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办法》等文件,在为学校自身发展引进人才的同时,也为地方发展引进人才,形成政企校三方人才共引、共用、共享的新机制。学校设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聘任6名两院院士,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人,陕西省突出贡献专家1人,陕西省先进工作者1人,陕西省“三五人才”入选专家1人,特支计划人才2人,三秦人才4人,省级高层次人才3人,其中2018年当选1人,省青年科技新星4人,省级中小企业首席工程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榆林市有突出贡献专家16人,省部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高层次研究团队2个。
本学年,学校继续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引进博士8人,刚性引进西安交通大学研究院博士6人。学校教师入选陕西省杰出青年2人,评选为陕西省先进工作者1人,陕西省优秀教师1人,现有硕士生导师74人,其中行业导师28人。
为了不断优化师资队伍学历、职称结构,提升教师整体教学科研水平,学校加大了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力度,对高层次人才拟定了上不封顶的科研启动费以及最高200万的年薪、240平米的住房、200万元安家费的优厚待遇。为了促进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学校实施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包括实施师德师风建设项目、新教师入职培训项目、优秀中青年教师培训项目、名师引领共建项目、教师基本教学能力提升项目,以此推动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和职业发展。为了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教师职称晋升和考核评价等制度,学校出台了《必威Betway东盟体育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评价办法》,在职称评审工作中按照“全面考核、择优晋升”的原则,把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工作实绩等内容作为评审依据,进行综合量化评价,切实提高广大教师干事创业,投身教育事业的热情和能力。
本学年,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843,占总课程门数的52.52%,课程门次数为1477,占开课总门次的43%。相比上学年,本学年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和课程门次数均有增加。正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165,占总课程门数的10.28%,课程门次数为253,占开课总门次的7.37%。其中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159,占总课程门数的9.91%,课程门次数为243,占开课总门次数的7.07%。副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724,占总课程门数的45.11%,课程门次数为1236,占开课总门次数的35.98%。其中副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694,占总课程门数的43.24%,课程门次数为1179,占开课总门次数的34.32%。相比上学年,本学年副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占总课程门数的比例、课程门次数、占开课总门次数的比例均有增加,其中副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占总课程门数的比例、课程门次数均有增加。
本学年,学校具有教授职称教师86人,其中承担本科教学的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有63人,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为73.26%。有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6人,本学年主讲本科课程的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5人,占比为83.33%。主讲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授41人,占授课教授总人数比例的63.08%。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本科专业核心课程287门,占所开设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的比例为56.39%。相比上学年,本学年主讲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授人数、主讲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授人数占授课教授总人数的比例、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本科专业核心课程门数、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本科专业核心课程门数占所开设本科专业核心课程总门数的比例均有增加。各职称类别教师承担课程门数占比见图1。
图1 各职称类别教师承担课程门数占比
学校坚持“以本为本”,既规定各类教师基本教学工作量,又采取多种激励措施,持续提升全体教师对本科教学的关注度和责任感,充分调动广大教师重视教学质量、注重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学校鼓励教授等高级职称教师讲授本科生课程,特别是讲授专业核心课程,要求高级职称教师原则上必须承担本科生课程教学任务,各教学单位应该优先保证高级职称人员的授课机会,保证课程教学质量。
2018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3129.07万元,本科实验经费支出为226.17万元,本科实习经费支出为320.93万元。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2361.03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为175.64元,生均实习经费为249.23元。近两年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生均实验经费、生均实习经费详见图2。
图2 近两年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生均实验经费、生均实习经费
在实践教学环节,学校围绕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的总体要求,确保实践教学经费的持续投入和充分保障。2018年生均实习经费为249.2 元,比2017年增加了24.8元,进一步满足了实践性教学的需要,切实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 2004〕2 号)要求,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基本满足本科教学需求,设有语音教室、录播教室、智慧教室等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教学场所。各生均面积详细情况见表5。
表5 各生均面积详细情况
类别 |
总面积(平方米) |
生均面积(平方米) |
占地面积 |
573750 |
42.99 |
建筑面积 |
284380 |
21.31 |
绿化面积 |
172131 |
12.9 |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 |
136421.30 |
10.22 |
实验、实习场所面积 |
52503.88 |
3.93 |
体育馆面积 |
3026 |
0.23 |
运动场面积 |
54974 |
4.12 |
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434亿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06万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887.26万元,新增值达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的6.60%。相比去年,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均有增加。
本科教学实验仪器设备9886台(套),合计总值1.136亿元,其中单价10万元以上的实验仪器设备136台(套),总值4627.04万元,按本科在校生12877人计算,本科生均实验仪器设备值8821.93元。相比去年,本科生均实验仪器设备值、本科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台数、其中单价10万元以上的实验仪器设备台数均有增加。
学校现有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人文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市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3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市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市级研究院、研究基地4个,校级科研机构17个。
学校领导重视实验室建设工作,持续加大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实验室仪器设备较好地满足了实践教学需求, 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校现有图书馆2个,图书馆总面积达到20673m2,阅览室座位数2080个。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122.613万册,当年新增24403册,生均纸质图书90.99册。拥有电子期刊1.152万册,学位论文432.299万册,音视频150000小时。2018年图书流通量达到4.787万本册,电子资源访问量723.123万次,当年电子资源下载量177.494万篇次。
在文献资源建设中,图书馆加大对特色文献资源的购买力度,重点收藏与榆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能源化工类、陕北文化、榆林地方史志、榆林人原创作品等特色资源,进一步完善了《陕北文化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加大了电子资源的建设,开放了科技文献检索中心,为研究生教育提供绿色快速通道。确保了人文社科书籍经典化、自然科学和应用型专业图书的实用性,突出地方文史特色,充实丰富了特色馆藏和整体馆藏。
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目标是为榆林大学、“双一流”和陕西省“四个一流” 建设提供内涵支撑。建设全校共建共享的文献资源体系,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围绕学院办学定位,借鉴中外高校图书馆办馆经验,以能源化工专业为主,集生态农业、本士文化、教师教育为一体的办学特色为资源建设依据,数字资源与纸质文献互为补充,建成全面保障学校创建榆林大学所需文献的资源收藏体系。
学校校园网主干带宽达到10000Mbps。校园网出口带宽6544Mbps。网络接入信息点数量2550个。电子邮件系统用户数697个。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总量49.83GB。信息化工作人员23人。
学校以稳定性强、易拓展的高速校园网为基础,持续扩展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内容。推进“无线校园”建设,校园无线接入点数达到2550个,峰值用户数9350人,网络接入体验进一步优化。在此基础上,拓展视频会议和直播服务,发布虚拟视频会议系统,方便全校师生随时随地进行视频会议、观看学术报告会议直播视频等,丰富本科生的学研方式。探索智能技术在校园中的应用,打造人脸识别报到服务平台,提高报到注册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学校不断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建立了包括共享数据平台、统一身份认证、信息门户的智慧校园一站式平台,吻合“互联网+教育”的先进理念;在线运行的信息系统主要有OA办公系统、迎新系统、离校管理系统,学生选课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网上模拟实验系统、学术期刊全文检索系统、图书管理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等。尤其校园一卡通系统,真正实现“一机在手,走遍校园”,其包括POS机消费、公寓和大门门禁、基础网络、电子班牌、水控系统、智慧教室、录播教室、学生考勤、会议班牌、人脸识别、身份识别等模块,进一步提升了学校在行政办公、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水平,为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校结合实际制定了《必威Betway东盟体育“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必威Betway东盟体育“十三五”课程建设规划》《必威Betway东盟体育产教合作教育工作规划》《必威Betway东盟体育推进一流应用型本科教育实施意见》《必威Betway东盟体育推进一流应用型本科教育行动计划(2019
-2021)》等一系列学科专业建设的文件。学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主动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关的学科专业,逐步淘汰老旧专业,形成以工为主,理、工、农、管、文、法、艺、经、史等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围绕能源化工、生态农业、教师教育、人文管理四大专业类,培育特色优势专业集群,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改善专业办学条件,提升专业内涵,完善专业负责人制度,加强“一流专业”建设。
学校现有植物科学与技术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有汉语言文学、旅游管理、油气储运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水土保持及荒漠化防治、动物科学、植物科学与技术7个省级一流专业,有汉语言文学、旅游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油气储运工程4个省部级优势专业。
学校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实践教学学分比例,不断强化实践教学,并在教学中探索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先后获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大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验区”“现代农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实践教学为核心,以区域需求为导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素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四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植物科学与技术、动物科学、园林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入选国家实用技能型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国家首批“新工科”建设项目。学校与英国胡弗汉顿大学合作举办“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本学年学校加大了7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力度,2019年立项建设16个校级“一流专业”,力争在2020年度申报1-2个国家级“一流专业”。 启动了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植物科学与技术四个专业的工程教育和农学专业认证工作。依据专业认证标准,对学校54个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不断强化专业建设责任机制,落实专业负责人制度。 在专业设置方面,根据专业评价结果,结合院系实际,计划申请撤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申请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
本学年,学校开设MOOC课程81门。开设本科生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课共1605门、3435门次,其中公共必修课82门、831门次,公共选修课14门、24门次,专业课1509门、2580门次。公共选修课、专业课班额逐渐趋于小班化,公共必修课趋于中班化,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升。班额统计情况详见表6。
表6 班额统计情况
班额 |
学年 |
公共必修课(%) |
公共选修课(%) |
专业课(%) |
30人及以下 |
本学年 |
7.58 |
33.33 |
12.91 |
上学年 |
2.16 |
0.00 |
9.10 |
|
31-60人 |
本学年 |
92.42 |
50.00 |
87.05 |
上学年 |
29.81 |
41.67 |
66.22 |
|
61-90人 |
本学年 |
0.00 |
4.17 |
0.00 |
上学年 |
38.91 |
58.33 |
16.18 |
|
90人以上 |
本学年 |
0.00 |
12.50 |
0.04 |
上学年 |
29.12 |
0.00 |
8.50 |
课程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最基本的单元,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校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发挥专业特色与优势,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进专业教育,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各类专业课,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为了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学校于2018年立项建设11门在线课程,2019年立项建设了4门在线课程,其中已建好在线课程6门,全部投入教学。在综合评价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改革、教材建设、教学评价、考核等主要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学校将打造15门校级金课。学校对照专业认证要求,结合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际,以项目促动的方式,推进模块化课程建设,2019年立项建设89项模块化课程改革项目。
学校要求组织落实好“马工程”重点教材统一使用工作,要求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统编的最新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和教学大纲。学校重视教材的建设和选用,要求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以项目促动的方式,支持本校教师编写并出版与模块化课程建设相适应的配套教材,包括理论教材和实践指导教材。重点资助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本教材,2018年共出版教材4种(本校教师作为第一主编),2019年计划立项建设25门校本教材。
本学年本科生开设实验的专业课程共计516门,其中独立设置的专业实验课程186门。学校有实验技术人员61人,具有高级职称10人,所占比例为16.39%,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45人,所占比例为73.77%。学校现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00个,本学年共接纳学生11663人次。
学校不断强化实验实践教学,设立开放实验室和开放实验项目,每年参与学生上千人。学校与企业(行业)共同制定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本学年企业专家工程师在校开展学术及专业技能讲座培训231次,学生到合作单位进行实(见)习活动176次,有159名企业专家参与学校实践教学、论文指导、学科竞赛指导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43场次,获批教育部有关企业支持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项。组织学生赴新疆伊犁州和陕西绥德县各学校开展顶岗实习支教四个月,申报成为了第二批1+X证书“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院校。“现代农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机械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获批2019年陕西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学校整合校内外实践资源,强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建设力度,搭建校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构建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建设一批以能源化工、特色农牧、陕北文化为主体的产教融合实习实训基地。深度挖掘学校、企业、政府、社会等各方合作契合点,以一流学院、一流专业建设为抓手,产教深度融合,合作共建一流双师型、科研创新型教学团队、生产性实训基地。改革培养模式,培养卓越人才,探索建立需求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构建融人文素养、行业能力和实践创新意识为一体的育人文化体系,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深度开展校地校企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本学年共提供了2933个选题供学生选做毕业设计(论文),有508名教师参与了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指导教师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人数比例约占52.76%,平均每位教师指导学生人数为5.63人。其中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的课题数为2566个,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比例为87.49%。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来自生产实践的设计(论文)选题逐年提高。毕业综合训练情况详见表7。
表7 毕业综合训练情况
校内专业名称 |
毕业综合训练 |
||||||
课题数 |
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数 |
比例(%) |
指导教师数 |
每名校内教师平均指导毕业生数 |
|||
校内教师 |
其中:副高以上职称 |
外聘教师 |
|||||
工程管理 |
43 |
43 |
100 |
3 |
2 |
0 |
10 |
社会工作 |
48 |
47 |
97.92 |
5 |
0 |
0 |
10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95 |
95 |
100 |
10 |
5 |
0 |
10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142 |
131 |
92.25 |
14 |
8 |
0 |
9 |
土木工程 |
98 |
98 |
100 |
7 |
3 |
0 |
9 |
英语 |
123 |
123 |
100 |
37 |
26 |
0 |
3 |
学前教育 |
45 |
45 |
100 |
15 |
6 |
0 |
3 |
应用统计学 |
35 |
35 |
100 |
9 |
1 |
0 |
3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53 |
53 |
100 |
20 |
11 |
0 |
3 |
化学 |
38 |
38 |
100 |
18 |
11 |
0 |
2 |
注:此表只取每名教师平均指导毕业生数最高和最低的5个专业
2019年继续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和设计(论文)质量的监管力度,引入第三方机构随机抽取若干个专业,对该专业所有设计(论文)质量进行评价,对外审不合格的设计(论文)实行一票否决制,同时对设计(论文)指导教师进行相应问责。学校继续采用知网论文抄袭检测软件对百分之三十左右的设计(论文)学术不端行为进行随机检测,对于抄袭率偏高的学生提出警告,责令整改,对于抄袭率过高的设计(论文),取消答辩资格,确保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本学年,学校开展创业培训项目373项,开展创新创业讲座11次。拥有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9人,就业指导专职教师21人,创新创业教育兼职导师54人,组织教师创新创业专项培训15场次,至今有23人次参加了创新创业专项培训。学校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平台)4个,其中创业孵化园1个,其他3个。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10门,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课程2门。本学年学校共立项建设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2个(其中创新18个,创业4个),省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75个(其中创新63个,创业12个)。
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指导活动。教务处创新创业教育中心联合榆林市公共就业与人才服务中心、必威Betway东盟体育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共同开展“创业明星”进校园活动。该活动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了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和互动的平台,为大学生创新和创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给予明确的指导和建议,使其具备更好的创业与就业竞争力。邀请国家税务总局榆林市税务局工作人员进校园,开讲座,给在校大学生重点讲解大学生自主创业税收优惠政策,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政策法律后备知识储备
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坚持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做到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构建包括通识性课程教育、专门化课程教育、实践性项目训练与孵化等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切实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搭建学生自主研学平台,加强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发展后劲。
本学年,学校教师主持建设的国家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1项,省部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3项,建设经费5.90万元,其中国家级5.00万元,省部级0.90万元。学校教师主持省级及以上本科教学工程(质量工程)项目有8个,其中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项,其他项目1项,精品教材2个。学校不断探索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先后获批化工、现代农业、汉语言文学、机械等四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植物科学与技术、动物科学、园林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入选国家实用技能型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马亚军主持的《基于产业需求的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及岗位孵化器的构筑》,以及贺智利主持的《立足地方特色弘扬陕北文化,创建高校素质教育新体系》获得陕西省教学成果奖。
学校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深化内涵转型,不断优化特色鲜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结合不同类型专业认证标准要求,本着立足地方、面向行业、瞄准需求、突出应用、注重能力培养,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宗旨,全面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1.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已经实现以教研室为单位的新教师试讲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教师听课互评制度、集中命题制度等。
2.通过建设智慧校园,在每个教室门口安装了学生考勤系统,确保了学生的到课率,建立了完善的思政课课堂管理办法,健全课堂教学管理。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办法已按照学校现行文件执行。
3.学校开设的实践教学类课程,均按照实践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展开。学校鼓励各院系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教学实践基地,提供经费保障。
4.坚持质量为先,推进内涵发展。加强“四有”好老师队伍建设,完善教授上课制度;打造“金课”、淘汰“水课”,深化课程革命;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教育,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以专业特色和优势为基础,参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结合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需求,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修订专业培养目标、重构学生毕业要求。优化课程体系,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打造有挑战性的“金课”。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构筑以专业能力为基础、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个性化发展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鼓励专业开设学科前沿课、导论课,强化专业核心课程学分学时,积极建设国家、省、校三级精品在线课程并投入使用,适度引进校外优质课程资源。将毕业要求分解为指标点并落实到每门课程,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更新教学内容,确保毕业要求的全面达成。
5.使用易班等网络育人平台,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自主学习平台,广泛开展大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增强思政教育的育人实效。
2019年,学校使用了新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着力为榆林及周边地区培养具有良好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能长期扎根和奉献基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坚持“扎根陕北、强化特色、创新引领、省内一流”的办学理念,紧密结合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和国际教育科技发展趋势,认真践行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大学职能,将学校打造成国内一流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培养能够快速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就业质量位居全省高校前列,社会评价满意度高;将能源化工类、生态农业类、教师教育类、人文管理类等专业建设成省内乃至国内一流专业,助推榆林市实现“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城市、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三大目标;形成领导重视教学、教师潜心教学、政策倾斜教学、经费保障教学、部门服务教学、科研反哺教学、学科支撑教学、学生勤奋向学的有效体制机制,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基础地位更加巩固。
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贯彻和落实国家教育方针,遵循教育发展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学校“励志笃学,惟实尚能”的校训,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1)以成果导向为统领。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起点和归宿,按照“培养目标 毕业要求 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的设计思路重构课程体系,形成相应的映射支撑矩阵,保证学生取得特定学习成果,实现由知识输入向能力输出的转变。(2)产教融合。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要有行业企业专家参与。通过互建专家站、共建实习(训)基地和实验室、共建课程、共同开发教材、行业专家进校园进课堂等形式,逐步拓展产教融合渠道,实现校企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实施培养过程,共同关注质量监控与评价。根据“产”的需求构建“教”的体系,通过“企业进高校、高校进企业”的“双进互动”模式,逐步构建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体系。(3)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各专业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中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做到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4)地方性和国际化相结合。立足地方,面向行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突出专业特色,优化课程体系,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同时,从实际出发,拓展视野,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大胆借鉴国(境)内外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不断丰富专业、课程的内涵建设。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详见附表17。
学校各专业教师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基本合理,生师比基本满足教学需求,但也存在专业不平衡的问题,特别是部分新上专业存在高职称教师数量不足、生师比偏高的现象。学校有5个专业无高级职称专任教师,有26个专业无正高级职称专任教师,有22个专业无博士学位专任教师。分专业生师比详见附表4。
学校通过聘请校外教师、合作办学、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引进教师,确保学校各专业的生师比均小于等于22:1,对新上专业,学校通过人才引进、职称评定、经费划拨等多种方式向新上专业倾斜,支持新上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使各专业师资队伍结构日趋合理。
学校一贯重视专业教学经费的投入,在预算安排上优先保证。在经费安排上, 日常教学运行支出、实习经费按学生数直接下拨到所在学院,实验经费一部分下拨学院,另一部分由国资与实验室管理处根据实验室建设情况统筹管理,教学改革支出和专业建设支出由教务处统筹安排。在经费来源上,除了学校预算下拨的本科教学经费外,学院还投入自筹配套经费,有力地保障了各专业本科教学运行和建设的经费需要。
学校始终坚持把本科教育工作放在学校全面工作的核心地位,优先安排办学资金,保障本科教学和专业建设。本学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3129.07万元,教学改革支出181.69万元,专业建设支出321.61万元,实践教学支出547.10万元,思政政治理论课程专项建设经费支出25.20万元,教师培训进修专项经费支出152.86万元,其他教学专项822.60万元,学生活动经费支出301.25万元。
各专业通过与地方行业企业的有效对接和产教合作项目的实施,以实习、实训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为依据,与当前生产实际或近期生产技术发展水平相匹配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同时,学校对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进行全面规划,协调发展,避免各专业之间重复,提高实习、实训基地的利用率,优先选择受益面大的公共实训实习基地给于经费支持。学校建立了一批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及实习实训基地,这些基地以榆林市及周边地区为主,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好的企事业单位为主,为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分专业实践教学及实习实训基地详见附表11。
学校不断强化对实习工作的指导、检查以及与实习单位的联系,教务处等部门专门组织专家对实习工作进行检查、巡视,切实提高了实习效果。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推动实施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构建完善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扎实有效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教学大纲、进教案、进课堂。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强化“重走转战路,服务黄土地”“青马学社”等实践教学环节。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新版本统编教材。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发挥专业特色与优势,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进专业教育,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各类专业课,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强化主题教育,挖掘日常思政育人元素,打造“陕北文化”等校园文化育人品牌,用好易班等网络育人平台,增强思政教育的育人实效。
学校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加快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2)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组织“马工程”重点教材任课教师培训工作,两年内评选10名“思政课程”优秀教师,建设50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精心打造了“重走转战路,服务黄土地”教学成果。
学校各专业平均开设课程30.655门,其中公共课3.2门,专业课27.455门;各专业平均总学时2362.418,其中理论教学平均学时1793.436,实验教学平均学时为568.691。
学校要求各专业按照“基础理论够用、专业知识实用、应用能力管用”的基本思路,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者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在知识教育的基础上,重注学生能力培养。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采取多种形式、设置多种环节,满足学生的文化艺术素质需要。在保证人才基本规格的同时,注重扩大学生个性发展空间,力争使每一位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协调发展。
各专业实行“通识教育(公共基础平台课+专业基础平台课)+专业教育(专业方向课)+素质拓展”课程结构体系。该课程结构体系中,必修课学时占课内总学时的比例原则上不超过70%;选修课由综合素质选修课、专业方向限选课、专业方向任选课构成,学时要达到课内总学时的30%左右。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提高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认知能力的公共素质选修课80余门。按学科门类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详见附表7,分专业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详见附表8。
学校要求各专业教授、博士等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必须坚持为本科生授课,各院系、各专业必须优先保证教授授课的机会,特别是要保证教授讲授专业核心课程的机会,保证专业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分专业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详见附表9,分专业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详见附表10。
学校专业平均总学分173.4,其中实践教学环节平均学分61.536,占比35.49%,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最高的是舞蹈学专业(102),最低的是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39)。
学校一贯重视本科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制定 2018 版培养方案时,对实践教学予以明确规定,要求增强实践教学与实践创新的育人环节,在注重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实,保证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比重,理工农类专业实践和实验学分总和不少于总学分的 25%,其中应用性强的专业不低于 30%;人文社科类专业实践和实验学分总和不少于总学分的 20%,其中应用性强的专业不低于 25%。从目前出台的培养方案看,学校各个专业基本都达到甚至超出以上标准。按学科门类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详见附表5,分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详见附表6。
应用性强的专业,根据其专业工程性、实践性很强的特点,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了由实验、实习和设计三大模块组成的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四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进行创新创业思想、理念、方法等教育;第二层:结合专业实际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第三层:组织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创新创业教育不少于8学分。本学年立项建设两门陕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STEM创新工坊》。立项建设陕西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与研究基地---必威Betway东盟体育新道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培训基地。学校每年联合榆林市科技局举办创新创业大赛,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搭建平台。
学校现有必威Betway东盟体育-达内集团计算机类大学生校外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必威Betway东盟体育-陕西亚华煤电集团锦界热电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必威Betway东盟体育-陕西北元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必威Betway东盟体育创业孵化基地4个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情况详见表8。
表8 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情况
项目 |
数量 |
|
是否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
是 |
|
是否开设创新创业学院 |
否 |
|
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牵头单位 |
教务处 |
|
是否按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
是 |
|
创业培训项目数(项) |
373 |
|
创新创业讲座(次) |
11 |
|
创新创业奖学金(万元) |
0 |
|
创新创业专项资金投入(万元) |
25 |
|
创新创业教育教材数(门) |
0 |
|
参与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全日制本科在校学生数(人) |
434 |
|
参与创新创业竞赛全日制本科在校学生数(人) |
1574 |
|
在校学生创业项目 |
项目数(项) |
5 |
参与学生数(人) |
21 |
|
获得资助金额(万元) |
3.50 |
|
学生休学创业项目 |
项目数(项) |
0 |
参与学生人数(人) |
0 |
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校各职能部门、各院系的齐心协力、密切合作和齐抓共管,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
(1)进一步发挥学校“四位一体”学生工作管理体系的作用。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整体的、全方位的工作,涉及面广,需要学校多个部门以及各院系的积极协调与配合。学校建立的学生工作委员会——学生工作主管部门——学院学生工作领导小组以及学校各级党团组织——学生会组织四位一体的学生管理体系,十分有效地将全校的力量进行整合,改变过去的学生管理只是学生工作部门职责的观念,形成全校上下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因此,各个部门要在本职工作范围内,充分挖掘学风建设要素,通过制度建设,各项活动凝练固化促进学风建设长效机制,把学风建设作为部门工作首要职责抓紧抓实,抓出效果,形成各方面全员、全过程,抓学风建设新局面。
(2)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学生管理干部队伍,是做好学生管理工作,促进学风建设的基础。在专职学生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方面,要继续下大力气加强学院学生工作专职副书记或副院长、专职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进一步落实学校《必威Betway东盟体育辅导员管理工作条例》、《必威Betway东盟体育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管理办法(试行)》和《必威Betway东盟体育辅导员工作考核办法(试行)》的各项规定;在学生自我管理方面,要重视各级党团组织和学生会组织的建设,健全组织机构,加强对学生干部的教育培养,继续完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担任辅导员和班主任助理制度,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的作用。
(3)重视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理论研究,继续面向一线的专职学生干部设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研究课题”,鼓励和支持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同志积极参与理论研究,探索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的规律,以科研促进工作,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理论水平,进一步促进了理论研究与工作实践的结合。
(4)继续完善各项学生管理制度,认真抓好学生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学校学生工作职能部门要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要求,进一步修订、完善各项学生管理制度和奖励激励制度;要坚持学工委委员、学院领导值周制度、联系班级制度和学生工作例会制度;各院系、班级要组织学生认真学习,贯彻落实,要让每个学生都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清楚学校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教育和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学校纪律,规范自己的行为;要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学校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教育培养学生的目的和宗旨,以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学生管理工作促进学风建设。
牢固确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学校明确提出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心地位,坚持人才培养核心地位,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构建一流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坚决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与本科教学基础地位不动摇,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教育。
校领导班子充分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学校现有校领导8名。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6名,所占比例为75.00%,具有博士学位4名,所占比例为50.00%。每学期开学召开本学期教学工作会议,研究、部署本学期教学工作,期末召开教学工作总结会议,总结本学期工作、规划下一学期工作。学校有“领导干部听课制度”、“领导干部联系院系制度”、“教学信息反馈制度”等制度,各级领导干部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及时发现教师教学、学生学习、院系管理、条件保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整改。2019年6月学校召开了主题为“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四个回归,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工作会议。修订了“必威Betway东盟体育教学奖励”,加大了教学奖励力度;出台了“必威Betway东盟体育推进一流应用型本科教育实施意见”、“必威Betway东盟体育一流应用型本科教育行动计划”,进一步强化了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
学校坚持目标管理与过程控制相结合,依据《必威Betway东盟体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纲要》,制定了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各教学单位依据学校制度结合本学院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制度和机制,建立了本教学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
1.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监控人员。学校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高的教学管理队伍。校级教学管理人员13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所占比例为46.15%,硕士及以上学位5人,所占比例为38.46%。院级教学管理人员29人,其中高级职称20人,所占比例为68.97%,硕士及以上学位21人,所占比例为72.41%。教学管理人员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项,发表科研类论文23篇。
学校有专职学生辅导员57人,其中本科生辅导员51人,学生与本科生辅导员的比例为252:1。学生辅导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4人,所占比例为7.02%,具有中级职称的39人,所占比例为68.42%。学生辅导员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49人,所占比例为85.96%,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8人,所占比例为14.04%。学校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工作人员6名,学生与心理咨询工作人员之比为2224.33:1。
本学年学校有专职教学质量监控人员11人,具有高级职称8人,所占比例为72.73%,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8人,所占比例为72.73%。学校专兼职督导员100人,本学年内督导共听课4777学时,校领导听课32学时,中层领导干部听课1008学时。学校有教学信息员约160人,建有教学信息员信息反馈QQ群和微信群,创建了必威Betway东盟体育教务处微信公众号、公众号信息反馈栏,实现了匿名反馈。
2.教学日常监控及运行。依托校院两级教学质量保障组织,通过开展教学检查、领导干部听课、督导工作、学生评教、学生助理信息反馈、毕业生评教、试卷抽查等工作,对本科教学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监控,形成了全员参与质量监控的良好氛围。(1)坚持开展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教学检查。为全面了解学校教学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管理、运行和质量保障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学校坚持在学期初、学期中和学期末组织开展教学检查工作。(2)严格考试考务工作各环节的规范管理。强调考风考纪的宣传教育,建立学校-院系-督导的多层次巡考制度,做好违纪问题的预先防范、过程监控和事后处理。注重考试管理工作的总结与提升,组织院系做好考试各项工作的总结。(3)落实各级领导听课和教学巡视制度。各级领导班子带头深入课堂教学一线,听取各类课程,根据听课情况给授课教师和学生提出意见建议。学校严格按照校领导和教学督导听课制度要求,每学期开学第1、2天,所有学校领导深入教室听课,每人4次。(4)充分发挥校本科教学督导组作用。学校成立了本科教学督导组,作为学校一支重要的专家型管理队伍,积极深入本科教学一线,通过随堂听课、试卷抽查、 教学大纲检查、期末巡考、督导例会等形式,了解教师授课、学生上课、实验、 试卷、考试等各主要教学环节的实施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 推广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5)实施课堂教学反馈机制,开展学生网上评教、学生助理信息反馈。学校鼓励学生参与本科教学管理,发挥主体作用。每学期组织学生进行网上评教,一直以来实行的是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制度,其中学生评价40%,同行评价和督导评价各占30%。学校有多元化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纳入教师职称评审考核。
3.教学专项评价。(1)课堂教学专项评价。督导团用一年时间对12个教学单位在编在岗40或45岁及以下的青年教师以及入校未满5年的教师进行了课堂教学专项评价,对授课情况进行了逐一点评,在充分肯定教师授课优点的同时指出了共性和个体不足。优秀教师们进行了教学经验的分享,使教师对讲课存在的不足也给予了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认识到这种督导、督教和督管方式更容易形成比学赶帮的良好氛围,对提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大有裨益,收效明显。(2)本科教学考试(考查)环节质量评价。督导团在学院自查的基础上,抽查了2017-2018 学年第二学期全校14个二级学院87位教师的78门课程的A、B试题301套、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14个院系81位教师的82门课程的A、B试题314套。主要评价了试题(卷)命制、阅卷及试卷分析等考试(考查)环节,并与上一学期的试题进行了比对,统计了横向、纵向、交叉的重复率,同时复查了上学期的问题试卷,形成了质量评价报告。(3)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作品)环节质量评价。毕业设计(论文)专项检查,是在学院自查基础上进行的。共抽(检)查了13个院系78份毕业论文设计(论文、作品),对各环节进行了细致全面检查评价。从检查结果看出,各学院基本能按照学校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要求开展工作,归档材料较为齐全,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框架基本符合要求,形成了质量报告。
4.教学奖励。本科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工作,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为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和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投身本科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保质保量完成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了《榆林学院教学奖励条例》。以“必威Betway东盟体育”为第一完成(承担)单位在本科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教学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取得的项目、成果和奖励,可纳入本教学奖励考核范围。本科教学奖分为校级奖和经省级及以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评定的相关奖项。教学奖励主要由本科教学工程奖励、教学成果奖励、教学竞赛评优奖励、专业建设奖励、课程建设奖励、实践创新奖励、考研奖励等七部分构成。
学校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对教学的监测和诊断作用,依据教学基本状态数据认真撰写分析报告,各教学单位根据报告不断强化特色和优势项目建设,加快弱势项目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学校将质量分析报告及时在网站主页上进行公布,接受社会的监督和意见,适时对办学思路、办学活动进行优化和调整。
本学年,学校启动了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植物科学与技术四个专业的认证申请,依据专业认证标准,修订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本着“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积极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学校建立了以兴趣和解决学习困难为导向的转专业制度,为每一位有意向的学生提供转专业申请的机会。本学年,转专业学生73名,占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数比例为0.57%。学校继续大力推进课程开放共享和学生自主选课,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学校开展多层次学业指导,形成以专业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为核心、以班主任和辅导员为保障、以朋辈学生为辅助、以校友为支持的工作队伍,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学业指导,为学生提供学业与发展咨询、辅导服务,满足学生学业发展的不同层次需要。学校高度重视体育美育工作,坚持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积极打造融人文性、思想性、引领性于一体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加大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支持力度,建立了4个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举办了创新创业大赛,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工坊建设项目等,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
本学年,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学科比赛中获得多项奖励。学校通过三级评教,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各环节进行了评价,从评价的结果来看,学生评教的良好率为100%。
2019年共有本科毕业生2925人,实际毕业人数2908人,毕业率为99.42%,学位授予率为99.38%。分专业应届本科生毕业率详见附表12,分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学位授予率详见附表13。
2019届本科毕业生境内升学为 375 人,其中升学考取本校7人,升学考取外校368人,出国深造9人。有1417名同学参加了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占学校2019届本科毕业生总数的48.5%,比2018考研人数增加了13%。有506名同学上线,上线人数占2019届本科毕业生总数的17.3%,比2018年提高1.2%。其中生命科学学院考研上线率为45.26%,政法学院考研上线率为30.7%,其他院系考研上线率均有突破。考研工作是学校特色工作之一,这不仅使学校学子追求更高的学历层次,而且使学风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优化。
截至2019年8月31日,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91.61%。就业率较高的学院是教育学院(100%)、化学与化工学院(93.55%)、建筑工程学院(92.97%)、生命科学学院(92.90%),就业率较低的学院是文学院(87.75%)。就业率较高的专业是学前教育(100.00%)、园林(98.65%)、思想政治教育(97.96%)、社会工作(97.92%),就业率较低的专业是翻译(81.58%)、法学(84.75%)、统计学(85%)、汉语言文学(85.27%)。分专业应届本科生初次就业率详见附表14。
学校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77%,近八成毕业生从事专业相关工作,能学以致用,专业目标培养达成情况较好。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高的学院是文学院(94%)、建筑工程学院(89%),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低的学院是生命科学学院(61%)、数学与统计学院(67%)、化学与化工学院(69%)。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高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100%)、英语(100%)、工程管理(94%)、数学与应用数学(94%),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低的专业是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56%)、石油工程(59%)、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67%)。
2019届本科毕业生最主要的毕业去向是企业,占76.28%,其中流向民营企业/个体的比例为45.18%,流向国有企业的比例为31.10%。毕业生主要就业于1000人以上规模的大型用人单位比例为40%。从毕业生就业的用人单位规模来看,中小型民营企业仍然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市场。
2019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主要职业类流向是“中小学教育”、“建筑工程”,占比分别为17.7%、9.2%。毕业生就业的行业类流向主要集中在教育业、建筑业,占比分别为28.3%、14.4%。可见,学校师范教育、工程建筑、能源化工等优势学科专业的毕业生在相关行业就业的比例较高。
2019届已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中,在陕西省就业的比例为55.9%,主要集中在榆林和西安,说明学校毕业生较好地服务于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2019年11月,由学生处牵头,各院系配合,对2019届毕业生的工作能力、专业水平、敬业精神、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综合评价、团队协作、道德素养、文化素养和身心健康开展了小规模的跟踪调查。
此次调查共向用人单位发放调查表100份,收回有效调查表92份,回收率达92.00%。具体调查结果详见表9。
表9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情况
评价项目 |
满意 |
百分比 |
一般 |
百分比 |
不满意 |
百分比 |
工作能力 |
87 |
94.57% |
3 |
3.26% |
2 |
2.17% |
专业水平 |
88 |
95.65% |
2 |
2.17% |
2 |
2.17% |
敬业精神 |
86 |
93.48% |
5 |
5.43% |
1 |
1.09% |
沟通能力 |
88 |
95.65% |
2 |
2.17% |
2 |
2.17% |
适应能力 |
90 |
97.83% |
1 |
1.09% |
1 |
1.09% |
综合评价 |
87 |
94.57% |
3 |
3.26% |
2 |
2.17% |
团队协作 |
86 |
93.48% |
2 |
2.17% |
4 |
4.35% |
道德素养 |
88 |
95.65% |
2 |
2.17% |
2 |
2.17% |
文化素养 |
87 |
94.57% |
2 |
2.17% |
3 |
3.26% |
身心健康 |
92 |
100.00% |
0 |
0.00% |
0 |
0 |
以上数据显示用人单位对学校2019届毕业生整体评价较高。多数用人单位认为,学校毕业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专业水平、沟通能力,学生综合素质较高。
学校将学科竞赛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团队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抓手,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学科竞赛,营造优良校风学风。
本学年,学校积极承办、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国家和省市级赛事,通过学科竞赛活动,促进学生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实践和科研能力,并取得一定成绩。学生在省级以上比赛中获奖481项,其中国家级357项,省级124项,取得丰硕成果,获得的奖项主要包括:第四届中国大学生人力资源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第八届“华文杯”全国师范生英语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全国高师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省级二等奖1项,省级三等奖1项;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全国二等奖1项,省级特等奖1项等。展示了学生良好的专业素养和个人能力。学生获奖情况详见表10。
表10 学生获奖情况统计
项目 |
内容 |
|
1.学科竞赛获奖(项) |
总数 |
481 |
其中:国际级 |
0 |
|
国家级 |
357 |
|
省部级 |
124 |
|
2.文艺、体育竞赛获奖(项) |
总数 |
135 |
其中:国际级 |
0 |
|
国家级 |
115 |
|
省部级 |
20 |
|
4.学生发表学术论文(篇) |
9 |
|
5.学生发表作品数(篇、册) |
11 |
|
6.学生获准专利(著作权)数(项) |
4 |
|
7.英语等级考试 |
英语四级考试累计通过率(%) |
49.30 |
英语六级考试累计通过率(%) |
25.30 |
|
8.体质合格率(%) |
86.25 |
|
9.参加国际会议(人次) |
5 |
学校起始于1923年创立的绥德师范学校,绥德师范学校是中国共产党在陕北的创建地、革命英才的摇篮、西北革命策源地。学校在几十年的办学过程中,秉承绥德师范百年红色基因,将为地方培养思想素质过硬的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使命,为榆林及周边地区培养了大批扎根基层、奉献基层的可靠人才,受到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和好评。
传承红色基因,爱党爱国矢志不渝。几十年来,学校坚持在师生中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党爱国教育,爱党爱国已经成为每一个学院人生命的要素。本学年,学校举办了多场红色文化研讨和实践活动,开展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第十一期大学生骨干培训班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公益行活动;学校与中央党校科研部和中共党史教研部、军事科学院科研部、省委组织部、榆林市委联合主办了“中共中央转战陕北”高端理论研讨会;学校教授主持的《基于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红色资源的思政课铸魂育人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构建》荣获陕西省2019年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学校教师参编的《中国共产党榆林历史》(第二卷),成功出版;学校教师受邀为榆林市委常委班子在米脂杨家沟等地讲红色党课;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第二批主题教育活动期间,学校党员干部分批次前往靖边小河会议旧址、佳县神泉堡等地接受红色教育等。不断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爱党爱国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作为陕北革命老区的唯一一所高校,在60年的办学过程中,自觉传承红色基因,继承老一辈革命者踏实肯干、敢于担当的精神,形成了“艰苦奋斗,自信自强,开放包容,敬业奉献”的学院精神,激励一代代学院人推动学院不断向前发展。
传承红色基因,抓住历史机遇,开创发展的新局面。2018年,在省政府的支持下,绥德师范学校正式并入必威Betway东盟体育,学校将以此为契机,发挥绥德师范悠久光荣的革命传统优势,将必威Betway东盟体育绥师校区建成西北地区师德师风教育中心、西北革命史研究中心和红色基因文化的传承中心。
作为榆林市域内唯一的本科院校,学校始终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持为己任,在与榆林市融合发展过程中获得巨大的发展机遇。
学校坚持以服务地方需求为核心目标,确立了“立足榆林,面向陕西,辐射周边”的服务面向定位;根据榆林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对能源化工和管理类人才的大量需求,确立了“以工为主,工、管、文、理、农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定位;围绕地方产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确立了“着力培养专业基础理论扎实,适应面宽,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类型定位,为地方培养了大批继续的人才,也为学校的发展赢得了广阔的空间。
学校主动服务地方。学校教师主动将自己的科学研究工作与地方需求对接,解决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也搭建了学校学科专业发展的平台。例如,生命科学学院屈雷博士团队与内蒙古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们共同合作,开展了“高产绒量转基因绒山羊新品种培育”国家级课题的研究,建成了30余个省市级科研平台,产出了一批应用型高水平科研成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沙漠高速公路防沙技术与景观设计研究”,为陕蒙高速公路打造了亮丽景观。榆林市城区非点源污染及其控制研究,提出了非点源污染控制措施,填补了榆林市及全国同类地区非点源污染研究的空白,对未来我国同类中小城市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学校连续多年被榆林市政府授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显著成绩先进单位”。
地方支持学校发展。2018年,省教育厅、榆林市政府签订“共同推进必威Betway东盟体育升格榆林大学协议书”,榆林市政府支持并根据实际情况主导投资建设学校新区,划拨2.5亿资金支持必威Betway东盟体育学科专业内涵建设;省教育厅支持必威Betway东盟体育增设医学类、矿业类等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并在今后5年内,安排不少于1.5亿资金对学校在省级特色学科、教学改革项目、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重点实验室项目、专项科研项目、产业化项目建设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
学校从2014年9月启动了产教融合工作,从专业建设、课程结构体系改革、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教学过程改革、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六个方面设立产教合作教育项目。截止目前,已累计启动5期建设项目,投入1500余万元建设经费。各院系各专业充分利用产教融合项目,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联合企业行业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项目实施五年来,各专业通过拓展与行业企业合作途径,打破了学校边界、师资边界、课程边界,将企业和行业资源引入到课堂,深化了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由“学科导向”向“专业导向”、由“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转变。
在产教融合持续专项经费支持下,各专业产教融合工作不断深入,校企合作层次逐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各专业从人才培养方案制(修)定、课程设置与建设、教学内容改革、教材建设、实践教学改革、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与完成、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各环节体现产教融合,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不断增强,逐步实现了“产中教”与“教中产”的双向良性互动,也真正体现了能力为本和产出导向的育人理念。
在2019年6月学校召开的教学工作会议上,要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项目管理,重点支持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共建专业,共建模块化课程,共建特色教材和教学团队等。强化实验及实践教学内涵建设,重构“一流实验”教学体系,整合校内外实践资源,构建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搭建校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凝练和建设一批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实验项目,构建主动适应一流专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验和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和动态评估机制。探索以契合区域产业发展与文化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校企联合推动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支持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专家双向流动,实施产业教师(导师)特设岗位计划;建立健全符合产教融合特点的教师、企业职工互聘机制,保障学校教师和企业职工相互兼职互认工作量、成果,并依法依规获得相应薪酬;完善学校专业教师企业挂职锻炼制度,落实专业教师每 5 年累计不少于 6 个月企业挂职锻炼。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升级普遍面临着办学经验不足、资源短缺、新上专业基础薄弱等难题。学校提出了“开放办学”的发展战略,着力搭建了政产学研合作和国际交流与合作两大平台,既为学校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也为助推学校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劲支撑。
在政产学研合作方面,为了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破解办学过程中面临的资源短缺的困难,学校提出了“以服务求支持,以支持促发展”的政产学研合作办学理念,通过省市共建、对口支援、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助推转型升级。2008年、2015年、2018年陕西省教育厅与榆林市人民政府三次签署省市共建必威Betway东盟体育协议,安排专项资金逾6亿多元,并提供一系列政策支持学校发展。省教育厅协调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6所院校对口支援学校发展,建成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4个,组建了“必威Betway东盟体育院士工作站”,这些举措使学校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办学资源。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学校不断加强与国(境)外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努力借鉴国(境)外成功教育教学模式,以更好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先后与美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18所大学签订了校际友好合作协议,与美国瓦尔帕莱索大学开展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与英国胡佛汉顿大学合作举办的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本科专业。这些平台的构建拓展了学校干部和师生的视野,也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
下一步学校实施开放办学双赢计划,加强合作办学。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探索“多元化、多样化”政校企合作办学形式,校企协同育人能够实现整体推进,形成有推广价值的合作模式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办学活力,在探索多元主体办学形式上有实质性进展。与优质企业共建 4-6 个专业,从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课程体系等方面开展深入融合与共建。在专业共建的基础上力争与行业企业组建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 1-2 家。加强国际合作,实施“送出去,招进来”计划,力争在两年内送出 100 名本科生赴国(境)外交流学习,来校留学生人数达到100 人左右。
由于学校地处偏远,工资待遇不高,加上学校职工住房难以解决等问题,学校在人才引进方面受到极大制约,现有人才队伍也面临流失的风险。这导致各专业师资队伍结构不平衡,制约了部分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具体表现在新上专业高级职称、高级学历等高层次教师普遍较为匮乏,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升缓慢。
针对这一难题,2018年,学校出台了《必威Betway东盟体育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办法》,对于高层次人才拟定了上不封顶的科研启动费以及最高200万的年薪、240平米的住房、200万元安家费的优厚待遇,学校积极配合解决高层次人才的配偶工作、子女入学等问题,解除高层次人才的后顾之忧。同时,学校将充分利用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对口支援学校师资资源,采取担任必威Betway东盟体育教学单位执行院长等方式,提供优厚待遇,化解高层次人才难题。另外,学校与榆林市建立高层次人才共享机制,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实施开放办学战略,不断挖掘现有资源潜力,遴选和培养学校优秀人才尽快成长起来。
由于高层次人才的缺乏,学校地理位置的制约带来的教师培训与交流机会偏少、视野受限、信息不畅、资源不足等问题,学校标志性教学科研成果明显不足,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有限,一些地方企事业单位遇到问题往往舍近求远,与西安、北京等地高校合作。
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将积极追踪地方产业发展动态,充分利用榆林市产学研合作联盟,为教师们业务提升和企业之间、校企之间合作搭建平台。另一方面,学校将继续大力推进产教合作项目,增强与地方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联系,主动了解企事业单位面临的生产难题,发挥“榆林市科技特派员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榆林市电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榆林市煤焦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产业联盟以及“科技协同创新中心”的作用,促进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资源共享,提高了校企、校校、校地合作的质量和水平。
由于学校部分专业教学资源不足、课程体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度不高、课程内容不能完全适应行业发展需求、教师教学方法落后等方面的原因,学生毕业后竞争力不强,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长期较低、待遇不高、发展空间不足。
针对这一问题,学校不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充分利用省市共建资源,建设高质量的专业资源平台;引进行业专家参与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计划的安排、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过程的监督、教学结果的评价等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听取专家的合理化建议,对教学过程进行动态的优化和管理;进一步运用“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不断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创新课程教学方式方法,建设一批具有专业水平、体现行业标准、融合学科体系与技术逻辑的课程,逐步形成融通产教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认真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加强教学薄弱环节的建设;听取毕业生的意见和建议,对接就业岗位,为毕业生提供后续继续教育,提高学生的岗位竞争力。
1. 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
截至2019 年9月30日,学校本科在校生12877人,全日制在校生总规模为13346人,本科生数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96.49%。
2. 教师数量及结构(全校及分专业)
附表1 全校教师数量及结构统计表
项目 |
专任教师 |
外聘教师 |
|||
数量 |
比例(%) |
数量 |
比例(%) |
||
总计 |
709 |
/ |
104 |
/ |
|
职称结构 |
正高级 |
64 |
9.03 |
31 |
29.81 |
其中教授 |
63 |
8.89 |
16 |
15.38 |
|
副高级 |
280 |
39.49 |
26 |
25.00 |
|
其中副教授 |
255 |
35.97 |
4 |
3.85 |
|
中级 |
325 |
45.84 |
11 |
10.58 |
|
其中讲师 |
314 |
44.29 |
4 |
3.85 |
|
初级 |
37 |
5.22 |
20 |
19.23 |
|
其中助教 |
32 |
4.51 |
20 |
19.23 |
|
未评级 |
3 |
0.42 |
16 |
15.38 |
|
最高学位结构 |
博士 |
129 |
18.19 |
20 |
19.23 |
硕士 |
451 |
63.61 |
25 |
24.04 |
|
学士 |
123 |
17.35 |
58 |
55.77 |
|
无学位 |
6 |
0.85 |
1 |
0.96 |
|
年龄结构 |
35岁及以下 |
243 |
34.27 |
36 |
34.62 |
36-45岁 |
329 |
46.40 |
26 |
25.00 |
|
46-55岁 |
117 |
16.50 |
20 |
19.23 |
|
56岁及以上 |
20 |
2.82 |
22 |
21.15 |
附表2 分专业专任教师职称、学历结构
专业代码 |
专业名称 |
专任教师总数 |
职称结构 |
学历结构 |
||||
教授 |
副教授 |
中级及以下 |
博士 |
硕士 |
学士及以下 |
|||
020104T |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
4 |
1 |
1 |
2 |
1 |
3 |
0 |
020302 |
金融工程 |
2 |
0 |
0 |
2 |
0 |
2 |
0 |
030101K |
法学 |
10 |
1 |
5 |
4 |
0 |
7 |
3 |
030302 |
社会工作 |
4 |
0 |
0 |
4 |
0 |
4 |
0 |
030503 |
思想政治教育 |
11 |
1 |
7 |
3 |
1 |
8 |
2 |
040106 |
学前教育 |
42 |
4 |
11 |
16 |
0 |
25 |
17 |
040107 |
小学教育 |
10 |
0 |
8 |
2 |
0 |
8 |
2 |
040201 |
体育教育 |
14 |
2 |
10 |
2 |
0 |
10 |
4 |
040203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16 |
5 |
9 |
2 |
1 |
11 |
4 |
050101 |
汉语言文学 |
35 |
3 |
19 |
13 |
6 |
23 |
6 |
050107T |
秘书学 |
4 |
0 |
1 |
3 |
0 |
4 |
0 |
050201 |
英语 |
41 |
5 |
17 |
19 |
1 |
24 |
16 |
050261 |
翻译 |
4 |
0 |
1 |
3 |
0 |
3 |
1 |
050262 |
商务英语 |
4 |
0 |
2 |
2 |
0 |
4 |
0 |
050301 |
新闻学 |
5 |
0 |
0 |
4 |
0 |
5 |
0 |
060101 |
历史学 |
18 |
3 |
9 |
6 |
2 |
11 |
5 |
070101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15 |
1 |
8 |
6 |
2 |
11 |
2 |
070201 |
物理学 |
17 |
1 |
11 |
5 |
5 |
10 |
2 |
070301 |
化学 |
16 |
6 |
4 |
6 |
6 |
6 |
4 |
071001 |
生物科学 |
23 |
3 |
10 |
10 |
10 |
10 |
3 |
071201 |
统计学 |
2 |
0 |
0 |
1 |
0 |
2 |
0 |
071202 |
应用统计学 |
6 |
0 |
1 |
5 |
1 |
5 |
0 |
080202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16 |
2 |
4 |
10 |
3 |
11 |
2 |
080206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
8 |
0 |
4 |
3 |
3 |
5 |
0 |
080301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6 |
0 |
1 |
5 |
0 |
6 |
0 |
080401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9 |
2 |
1 |
6 |
8 |
0 |
1 |
080501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5 |
1 |
0 |
4 |
3 |
2 |
0 |
080503T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6 |
0 |
1 |
5 |
5 |
1 |
0 |
080601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11 |
0 |
1 |
10 |
0 |
10 |
1 |
080901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16 |
1 |
10 |
5 |
2 |
14 |
0 |
080905 |
物联网工程 |
11 |
1 |
7 |
3 |
2 |
9 |
0 |
081001 |
土木工程 |
10 |
1 |
4 |
4 |
0 |
8 |
2 |
081002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5 |
0 |
0 |
5 |
0 |
5 |
0 |
081003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7 |
0 |
4 |
3 |
2 |
5 |
0 |
081301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28 |
2 |
12 |
14 |
13 |
13 |
2 |
081502 |
石油工程 |
10 |
0 |
2 |
8 |
5 |
5 |
0 |
081504 |
油气储运工程 |
8 |
0 |
2 |
6 |
0 |
8 |
0 |
082901 |
安全工程 |
6 |
0 |
2 |
4 |
3 |
3 |
0 |
090104 |
植物科学与技术 |
14 |
2 |
5 |
7 |
9 |
4 |
1 |
090106 |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 |
5 |
0 |
0 |
5 |
5 |
0 |
0 |
090203 |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
8 |
1 |
1 |
6 |
4 |
3 |
1 |
090301 |
动物科学 |
15 |
0 |
5 |
10 |
5 |
5 |
5 |
090502 |
园林 |
9 |
3 |